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站群论坛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...
为丰富“五老”的精神文化生活,深入了解贵州历史文化、感悟...
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少林拳深功出巧匠·苦练出真功 图片 图...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365站群 *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...
当前文档过大,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 1/20 365建站客服QQ:800...
导读: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进行比较分析,文末有运用举例,便于理解记忆。本文原无仲师原文及组方,为方便阅读,特辑于分题之后。半翁,20240222. 谈“泻心汤”五“泻心汤”源于张仲景《伤寒论》。列于“太阳病篇”,为表证误下,胃气受伤,升降失常,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“心下痞”而设。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“心下痞”。由于“痞”的程度和兼证不一,故仲景特设五个“泻心汤”以治之。(即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大黄黄连泻心汤、附子泻心汤) 一、半夏泻心汤(半夏,黄芩,黄连,干姜,党参,甘草,大枣)【原文】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。柴胡汤证具,而依它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.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宜半下泻心汤(二证中有“发热”与“痞”之不同,二方中有“柴胡”与“黄连”之异。需仔细品味。半翁20240222)。 【治法】辛开苦降,和中消痞。 【方药组成】半夏半升(洗)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3两,黄连1两,大枣12枚(擘)。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。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,损伤中阳,外邪乘机而入,寒热互结,滞于胃脘,而成心下痞。“痞”即气不能升降,满而不痛,按之濡。《伤寒论》所谓“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”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”(小柴胡汤证表现有“寒热往来”,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互结表现却为“痞”半翁) 寒热互结,气不升降,所以上为呕吐,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。治疗当除其寒热,复其升降,补其脾胃。程应旄说:“泻心虽同,而证中具呕,则功专涤饮,故以半夏名汤也。曰泻心者,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,热邪夹饮尚未成实,故清热涤饮,使心下之气得通,上下自无阻留,阴阳自然交互矣。然枢机全在于胃,故复补胃家之虚,以为之斡旋,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,大相径庭矣。” 方中黄连、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,干姜、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,参、草、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。七味相配,寒热并用,辛开苦降,补气和中,自然邪去正复,气得升降,不必攻痞,而痞自消。(由此可知邪之寒、热是不能互相抵消的。寒是寒、热是热,须当专清之。半翁) 二、生姜泻心汤(半夏泻心汤+生姜一两)《伤寒论》云:“伤寒汗出,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”由于脾胃虚弱,水气内停,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,故不仅有心下痞硬,肠鸣下利,而且有干噫食臭,腹中雷鸣。 【原方用法与用量】(伤寒论:157)生姜泻心汤方:生姜四两(切)甘草三两(炙)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(洗)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(擘)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《灵枢·口问》曰:“寒气客于胃,厥逆从下上散,复出于胃,故为噫。”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曰:“虚邪之中人也…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,在肠胃之时,贲响腹胀,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。” 用生姜泻心汤,以散水止利,和中消痞。方中生姜、半夏散胁下之水气;人参、大枣补中州之土虚;干姜、甘草以温里寒;黄连、黄芩泻其痞热。故吴谦云:此方“备乎虚水寒热之治,胃中不和,下利之痞,焉有不愈者乎!” 三、甘草泻心汤(半夏泻心汤+炙甘草一两)【原文】伤寒、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(伤寒论:158) 【原方用量用法】甘草四两(炙)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(洗)大枣十二枚(擘)黄连一两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,本应汗解,而误下之,虚其胃肠,表邪乘虚而入,客于心下,因而成痞者。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、呕、下利外,更见“水谷不化,心烦不得安”,是“胃中虚,客气上逆”所致。 方中甘草、大枣甘温补中,缓中之急;半夏降逆止呕;黄连、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;干姜辛热,散阴凝之痞寒。全方共收益气和中,降逆止呕,消痞除烦之功。 四、大黄黄连泻心汤(大黄、黄连、黄芩)【原文】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 【治法】苦寒祛热,消痞除满。 【方药组成】大黄2两,黄连1两。(在《伤寒论》本方无黄芩一味,但观附子泻心汤及《金匮》泻心汤中均用黄芩,是当系脱落所致。但因大黄、芩、连三味都具泄热的功效,故如单治痞证,也可减去不用。摘自http://www.360doc.com/showweb/0/0/1109378212.aspx:《对〈伤寒论〉五泻心汤的看法》) 大黄黄连泻心汤,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。《伤寒论》云:“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”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。成无己说:“心下硬,按之痛,关脉沉者,实热也;心下痞,按之濡,关上浮者,虚热也。” 而《医宗金鉴》谓“濡字上当有不字”,因“按之自濡者,但气痞耳!若心下痞,按之不濡,此为可攻之热痞也。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,则是所结之热亦浅,不可竣攻也”。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。用滚沸如麻之汤,渍大黄、黄连、须臾,绞去滓,取其轻扬,以泻心除痞。 五、附子泻心汤(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附子)【原文】心下痞,而复恶寒汗出者,附子泻心汤主之。 【组成】大黄二两,黄连、黄滚烫的液体芩各一两,附子一枚炮去皮破(别煮取汁)。 (注:汉代一两约等于现在15.6克) 【用法】上四味,切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(400毫升)渍之,须臾绞去滓,纳附子汁,分温再服。(搜到多种说法:“滚烫的液体”、“煮沸的开水”、“有极小的气泡冒上的开水”、“将沸的热水”等,本人理解:按常理应为刚烧开的水。半翁) 【功效】温经回阳,扶阳固表,泄热消痞。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。《伤寒论》云:“心下痞,而复恶寒、汗出者,附子泻心汤主之。”唐容川说:“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。唯此是火气实,水气虚,水中化气,即卫外之阳气也。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。”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,须臾绞去滓,内附子别煮汁,意在泻痞之意轻,扶阳之意重也。”寒热并用,温阳泻心,攻补兼施,其效无穷。 总之,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“心下痞”,而共用芩、连以清热消痞,但因其“痞”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。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。呕吐较甚,而以半夏为君,降逆止呕,开结消痞; 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、谷不消而干噫食臭;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,故以生姜为君;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,胃气重虚,客气上逆,而用甘草为君,以资甘缓补中消痞;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,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;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,胃阳不足,用附子以扶阳消痞。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,都收到满意效果,对此有所体会,今略举例于下。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1、治疗急性胃肠炎: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,或饮食不节而引起。症状为呕吐腹泻,阵发性腹痛,腹中肠鸣,伴有头痛,寒战发热,口渴欲饮,小便量少,眼窝下陷,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。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,临床随证加减。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;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;若兼有水谷不消,干噫食臭,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。 例:李某,男,35岁。饮食不洁,突然出现恶心呕吐,腹痛泻泄,见大便呈稀水样,日7~8次,伴恶寒发热。T38℃,舌苔薄黄腻,脉数。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:半夏15克,黄连15克,黄芩15克,藿香15克,葛根15克,芍药30克,党参12克,生姜12克,甘草6克,大枣3枚,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,又服1剂症状全消,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。 2、治胃热所致的吐、衄血:吐血,其血由胃而来,经呕吐而出,血色鲜红或紫黯,常夹有食物残渣;衄血,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。其症状虽异,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,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。 例:徐某,男,40岁。因疲劳过度,加之天气炎热,胃火炽盛,以致吐血不止,邀余赴诊,症见面赤,心中烦热,唇燥,便秘、尿黄、舌红苔黄,脉象洪大,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:大黄15克(后下),黄连12克,黄芩12克,生地30克,鲜茅根30克,1剂煎服。药后当日吐血停止,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,以资巩固。 站群论坛按:大黄黄连泻心汤,唐宗海之《血证论》列为止血首方,其理在“釜底抽薪”之意。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、衄血良方。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、衄血每每获效,古方之验,实为名不虚传也。 对《伤寒论》五泻心汤的看法(http://www.360doc.com/showweb/0/0/1109378212.aspx) 《伤寒论》五泻心汤,即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大黄黄连泻心汤、附子泻心汤,均为主治痞证之剂。痞,《释名》谓“气痞结也”,成无己注“否而不泰为痞”,乃升降失常,阴阳不调,寒热互结,虚实错杂,上下不能交泰而致。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,补泻兼施,而有和解阴阳、调畅枢机之功。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,有合数药于一功,错综变化,法度谨严。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,不胜枚举,但对其立方之本旨,犹乏完善阐述,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: (一)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,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,或治疗失误(吐、下),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,因其内无痰水、宿食等实邪阻滞,与结胸(如大、小陷胸汤证),水痞(如五苓散、十枣汤证)等有本质的区别,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:“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”。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阳之争。实际上,太阳为开,阳气发于外,为卫气之藩篱,证治不离乎表。仲景指出:“表未解,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;表解,乃可攻痞”,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。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,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(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9/0529/10/53000828_838919392.shtml:桂枝四两,别切甘草四两,炙白术三两,人参三两,干姜三两)温中解表主治。阳明为合,阳气蓄于内,其为病多胃实家。《伤寒论》说:“太阳病,若发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……内实……此名阳明也”。“实”是邪气旺盛之意,前人又有“实则阳明,虚则太阴”之说,而痞证虚实互见,介乎两者之间,故非属阳明可知。太阴为阴中之至阴,气化见于中焦,其病多表现在里,若误下伤阴,胸下结硬,则当予温里以为治,如理中、四逆辈。《伤寒杂录》说:“凡言泻心者,少阳邪将入太阴也”,这里“将”字,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。 ....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