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常说“肝不好,人易老”,作为人体五脏之一的“肝”,它...
图片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365建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...
极目新闻通讯员王敏张全录 秋风起,寒凉重,让慢性肺病患者焦...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中国消费者报讯(记者孟刚)2月18日,记...
我们常常忙于自己的生活,却忽略了家中那双渐渐老去的身影。...
芍药是古往今来中医临床之常用药。清代名医徐灵胎就曾评价芍药,说它“益气,肝气敛则受益,乃养肝之圣药”——芍药花大而荣,得春气为盛,最能收拾肝气。肝气乘脾则腹痛,敛肝气则痛除去。 芍药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言其“味苦平,主邪气腹痛,除血痹,破坚积寒热,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气”。 陈修园在《伤寒论浅注•太阳篇》言“阳亡于外,宜引其阳以入内,芍药在所必用;阳衰于内,宜振其阳以自立,芍药大非所宜”。 ![]() 若究其辨证之严谨,组方之精良,用药之灵活,则非张仲景莫属,在《伤寒论》中有33个方出现芍药。张仲景用芍药灵活多变,其蕴藏深厚机理可见一斑。 调和营卫之芍药 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”。 伤寒中风之病机为营卫不和。卫为阳,营为阴,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卫气固摄使营阴正常循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,卫阳之所以运行脉外依托于营血而不散漫无依。太阳中风的深层病机在于卫阳因风邪所伤离于营阴,卫阳与营阴从互根互用的状态变成了相互分离的状态。 《素问•阴阳别论》云:“阳加于阴谓之汗。”故服桂枝汤后汗出诸症得解。桂枝温经通阳、透邪外出,芍药益阴和营,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。 正如清代医家邹澍在《本经疏证》中所述“芍药、桂枝一破阴,一通阳......此实和营布阳之功,断非酸收止汗之谓也。盖用阳药以破阴结,则有便厥、咽干、脚挛急之患;徒通阳气不破阴结,则有汗多亡阳之祸,兹则芍药之功能,非他所克代矣。” 柯琴在《伤寒来苏集》言“本方皆辛甘发散,惟芍药之酸苦微寒,能益阴敛血,内和营气,故能发汗而止汗,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者,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。芍药之功本在止烦,烦止汗亦止,故反烦、更烦与心悸而烦者,咸赖之 。”他认为在桂枝汤中芍药是制约桂枝汤辛甘发散之力的药物,恐桂枝发汗太过。 然近有学者亦认为桂枝汤、小青龙汤中用芍药养津液,直接提供汗源,才能有效解表。 缓急止痛之芍药 “伤寒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者,先与小建中汤”。 清代医家高学山释义曰:“阳脉涩,外无阴也,阴脉弦,为里无阳也”。营不入于脉而涩,此太阳中风营气亏耗,所致中气大虚,脾阴无法上行,则坚凝寒结于下而成腹中急痛。营之根于脾阴,阴得阳则畅,故芍药合桂枝通营阴,入脾开阴结,阴结开则痛止。 小建中汤中倍用芍药,收浮在外之卫气还于胃阳而开脾阴,使二土相交,则中气自生,故达“建中”之效。可见芍药缓急止痛之根本在于调和营卫,使二土之气相交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白芍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有调节作用,故具有调经、止痛、止崩漏等作用。白芍还具有保肝、镇痛及抗炎等药理作用,与其平肝止痛功效有关。 甘草与芍药相配伍可缓急,治疗“脚挛急”。“芍药清下而主里,以酸收之性,协甘草之平降,位同力均,直走阴分”,此为用阴和阳之法,阳明经是两阳合明之经,多气多血,芍药性微寒,可在甘草的协同作用下起到清里热存津液而不伤胃阳的作用。 365站群柯琴认为芍药配伍甘草酸甘化阴的机理,并非直接补充阴液,而是通过收敛津液及不令邪气消耗津液而达到保存津液的目的,从而缓解脚挛急。 通利二便之芍药 芍药味苦平可清肺,膀胱津液之出,皆关乎肺气,肺气下达,故小便通利。 《本草经集注》言其“去水气,利膀胱大小肠”,《本草蒙筌》曰“芍药本非通利之药,因其能停诸湿而益津液,故小便自利,于义亦通”。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仲景诸多方剂如当归芍药散、小青龙汤、真武汤等都使用白芍治疗水饮类疾病。 李杲曰“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,故小便自行,非因通利也”,认为芍药通过酸收之性将津液保留于体内,体内津液充足则小便自然增多。 张锡纯创立济阴汤,专为阴虚水肿而设,他认为白芍“为阴虚有热,小便不利者之要药”,善用白芍治疗淋证、癃闭、痰饮、水肿等。可见,白芍养血育阴和利水兼备,确有利水消肿之效,尤其适用于阴(血)虚水盛之证。 芍药既能止下利又能治便难。经方中配伍白芍治疗水气的方剂有以下诸方: 小青龙汤证曰: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;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曰:咳而上气,心下有水;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曰:服桂枝汤,小便不利者; 真武汤证曰:腹痛;又云:沉重疼痛,自下利;又云:咳。 甘遂半夏汤证曰: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虽利,心下续坚满; 大柴胡汤证曰:心下满痛;又曰:呕吐而下利。 黄芩汤证曰:自下利; 麻子仁丸证曰:大便则硬。 赤、白之分 汉时芍药尚未有赤、白芍之分,直至南北朝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才明确记载芍药可分为赤芍与白芍,真正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功效主治是在宋金元时期,金代成无己、元代王好古、清代兰茂及陈嘉谟等医家皆有所论述。 金·成无己在《注解伤寒论》中首次提出:“芍药白补而赤泻,白收而赤散。”后世医家对赤芍和白芍的不同功效进行了阐述,如《景岳全书》谓两者的功效差异为:“白者味甘,补性多。赤者味苦,泻性多”。李东垣曰:赤者利小便下气,白者止痛散气血。 李时珍云:“白芍抑脾泻肝木,赤芍散邪行瘀滞”,认为白芍补虚,赤芍泻实;《本草求真》:“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。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,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;白则能于土中泻木,赤则能于血中活滞”。 现代医家认为,赤芍苦辛微寒,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,清泻肝火;白芍苦酸甘微寒,养血敛阴,平抑肝阳。 芍药的应用禁忌 仲景原文:“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”、通脉四逆汤,“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一两”、“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芍药者,宜减之”。由此可以归纳出芍药的用药规律,凡有胸满、悸动、咽痛、中寒腹痛作泄症状时,一般不用或慎用白芍。 在古时“芍药”尚有一雅致古称,名为“将离”——芍药芽生十月,正月而长,三月放花,是阴时而生,值阳会而长,乘阳气全盛而荣。正代表了《本经疏证》所谓“解阴凝,布阳和”。盖阴气结则阳不得入,阴结破则气得伸,阳气得以布和。 吉益东洞《药征》言:“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也。旁治腹痛,头痛,身体不仁,疼痛,腹满,咳逆,下利,肿脓。”张元素言:“芍药泻肝安脾,收肺气,止泄痢,固腠理,和血脉,收阴气敛逆。”故可知,方无芍药,必不言治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