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 健康星图志 > 健康星图绘 > 健康轨迹 针灸组穴治疗便秘
热点资讯

健康轨迹 针灸组穴治疗便秘

发布日期:2025-04-04 22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'

便秘是指大肠通降受阻,传导失司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存积过久,粪质干硬,滞涩难下甚至秘结不通,或粪质不硬但软而无力排便,或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,每周排便少于 3 次,甚至需用药物助便者。

'症状

排便时间延长,排便费力,粪便量少,干结成球或质软,便意减少或虽有便意但难以结出,或粪质不硬但软而无力排便,每周排便少于 3 次,甚至需用药物助便,伴或不伴腹痛、腹胀。

(1)热积秘者,粪质干硬涩滞、其气臭秽,兼口渴、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,脉滑数。

(2)气滞秘者,兼矢气频作,胁肋不舒,口苦,嗳气,舌暗,苔薄,脉弦或数。

(3)气虚秘者,粪质软、排便无力、用力弩挣则排出稍许,兼腹中隐痛喜按,时神疲乏力、食少懒言、心悸短气,舌淡暗,苔薄白,边有齿痕,脉细弱。

(4)阴血不足秘者,兼面色潮红,口干,手足心热,形体消瘦,潮热盗汗,舌红,少苔,脉细数。

(5)阳虚秘者,兼畏寒肢冷,小便清长,腰膝酸软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细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治疗

[基本处方]

365站群VIP

组穴:运中气穴、足阳明三合穴、通便三穴。

(图示详见文末) 

他穴:天枢、支沟。 

[操作]

运中气诸穴向下斜刺 1.0~1.5 寸,两组穴交替使用。天枢直刺进针1.0~1.5 寸,必要时配以温针灸。通便三穴以左侧腧穴为主,直刺 1.0~1.5 寸。足阳明三合穴直刺 1.0~1.5 寸。支沟直刺 0.5~1.0 寸。以局部酸胀为度,留针 30 分钟。针感、补泻手法、刺激强度因人制宜,并随时询问患者感觉以调整刺激量。 

[随证配穴]

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症状配伍以下腧穴。 

(1)热积秘 

组穴:清口气四穴。 

365建站

操作:金津、玉液点刺放血;劳宫直刺 0.3~0.5 寸,内庭直刺 0.5~0.8 寸,施提插捻转泻法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 

(2)气滞秘 

组穴:逍遥五穴。 

操作:三阴交直刺 1.0~1.5 寸,合谷、内关直刺 0.5~1.0 寸,神门直刺 0.3~0.5寸,太冲直刺 0.5~0.8 寸,施提插捻转泻法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 

(3)气虚秘 

组穴:补三气穴。 

操作:膻中向下平刺 1.0 寸,中脘、气海呈 80°角向下斜刺 1.0 寸,施捻转补法,得气后采取按压行气法。 

(4)阴血不足秘 

组穴:滋阴二穴。 

他穴:照海。 

操作:太溪浅刺 0.2~0.3 寸,施捻转补法,以出现酸麻放射感为度。三阴交直刺 1.0~1.5 寸,照海直刺 0.5~1.0 寸,施捻转补法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 

(5)阳虚秘 

组穴:丹田三穴。 

他穴:神阙。 

操作:丹田三穴均呈 60°向下斜刺 1.0~1.5 寸施捻转补法后,采取按压行气法。神阙予隔姜灸。

方义

便秘病位在大肠,以手足阳明经、手足太阴经及肠腑的体表投影为主,配以便秘常用单穴,合而为方。

运中气穴是“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”的体现,《四圣心源》载:“中气者,阴阳升降之枢轴,所谓土也。”阳明胃肠同气相求,胃肠兼治。《针灸甲乙经》载“腹中不便,取三里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”,胃经合穴足三里是胃经气血贮藏之穴,兼健脾和胃,降气活络;大、小肠之下合穴上、下巨虚可凝注十二经经血以濡养胃肠。左侧通便三穴是降结肠在体表的投影区,可急则治标,降气化浊;五枢、维道疏利肝胆枢机,斡旋一身之气,解腑气郁滞之本。大横补脾运脾以推动糟粕下行,调补兼行。另天枢是大肠迂曲会聚之处,腑气通降之枢,配支沟通三焦经气,清三焦火热。

热积秘加清口气四穴施泻法以泄热行气。胃经荥穴内庭清泻胃火,心包经荥穴劳宫清三焦火热,两穴相伍,尤善清中焦火气。金津、玉液分布口腔,点刺二穴可使火热邪气随血而出。

气滞秘加逍遥五穴施泻法以疏通肝肠,行气导滞。三阴交健脾柔肝,补养气血,配以内关、神门宁心安神,解郁通络。太冲佐合谷,推肝经升发之气、顺大肠通降之力,使气畅郁舒,粪便得解。

气虚秘加补三气穴施捻转补法以益气养血通便,膻中、中脘、气海,三穴居三焦,调补一身之气。其中气海收纳腹部元气,配天枢培补下焦以通便。

阴血不足秘加滋阴二穴施捻转补法以滋阴补血,生津润肠。肾阴是诸阴之本,津血同源,取肾经原穴太溪配伍三阴交,滋先天阴津,补后天气血,使肾脏得水谷精微充养而气化生津,润泽脏腑。《医贯》指出:“大肠主津,小肠主液,津液皆得肾水所化。”故伍照海增液行舟,补肾润肠通便。

阳虚秘佐丹田三穴施补法并配合神阙隔姜灸以补气生阳,温中散寒。关元是精血藏蓄之所,气海主治虚劳诸疾,石门气化水液,补阴生阳,神阙健运中焦,理肠化湿。诸穴共奏调和阴阳,聚元纳气之功。

运中气穴

1.穴位组成

中气法1:中脘 巨阙 下脘 梁门 

中气法2:中脘 不容 太乙

(见下图)

图片

2.腧穴定位

中脘:任脉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4 寸,前正中线上。 

巨阙:任脉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6 寸,前正中线上。 

下脘:任脉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2 寸,前正中线上。 

梁门:胃经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4 寸,前正中线旁开 2 寸。 

不容:胃经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6 寸,前正中线旁开 2 寸。 

太乙:胃经腧穴,在上腹部,脐中上 2 寸,前正中线旁开 2 寸。

3.主治

(1)胃痛、腹痛、呕吐、腹胀、呃逆、便秘等脾胃系病证。 

(2)哮喘、咳嗽、心悸、胸痛等心肺系病证。 

(3)久泻久痢、重症肌无力、内脏下垂等中气亏虚病证。

足阳明三合穴

1.穴位组成

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

(见下图)

图片

2.腧穴定位

足三里:胃经腧穴,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 3 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 

上巨虚:胃经腧穴,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 6 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 

下巨虚:胃经腧穴,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 9 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
3.主治

(1)恶心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脾胃系病证。 

(2)下肢不遂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